查看原文
其他

2019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出炉!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又在世界上出名了!

深圳梦 2019-10-07
深圳梦 按

1月23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发布2019年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深圳两所本土大学上榜,且成绩亮眼:

南方科技大学排35名,是50强中唯一非“双一流”高校;

深圳大学相比去年提升33名,是百强大学中名次提升最多的高校。

本土大学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精神的最佳体现,是“城之重器”,对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有着长期的影响力。


在今年的深圳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关注到深圳的高等教育问题,特别是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这颗新“明珠”。


2019年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出炉,粤27高校上榜


1月23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发布2019年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共549所大学入选。其中,广东共有27所高校上榜,中山大学排名全国第9名。南方科技大学35名,是50强中唯一非“双一流”高校;深圳大学相比去年提升33名,是百强大学中名次提升最多的高校。


该榜单根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际化四个维度进行评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位列前3,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依次排在4到10名。地方高校中表现最好的三所大学分别是苏州大学(29名)、南方科技大学(35名)和上海大学(41名)。


从广东来看,共有27所广东高校上榜,中山大学位居第9名,华南理工大学排名20名。此外还有南方科技大学(35名)、暨南大学(51名)、深圳大学(58名)、华南师范大学(85名)、汕头大学(95名)均位列百强。


今年该榜单还首次发布了中国最好医科大学排名。2019年入选中国最好医科大学综合排名的学校数量共71所,5所广东医学高校入选,南方医科大学排名全国第4名,成绩亮眼。同时广州医科大学(14名)、广州中医药大学(19名)、广东医科大学(34名)、广东药科大学(36名)上榜。



高等教育补短板深圳该怎么行动?代表委员提出建议


作为创新城市的基石,发展高等教育是推动深圳发展的核心动力、主要竞争力。在今年的深圳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关注到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这颗新“明珠”。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地理位置优越,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人才汇聚。多位深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建议要规划好、建设好,让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高等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


高校数量少、办学层次低、创新人才培养不足、和城市发展定位严重不匹配……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深圳,其高等教育曾广受诟病。


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将高等教育作为发展重点,大手笔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2016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决定着力构建支撑高等教育发展的完整政策体系,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此后,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初显,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5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招生。与此同时,深圳还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名校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文件,共建深圳校区。


目前,深圳大学6个学科进入ESI(基础科学指标)世界排名前1%,成为内地高校ESI排名进步最快高校;新增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三、广东第一。南方科技大学建校不到6年即获批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创下国内最短纪录,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内地高校第八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国内首个可同步招收博、硕、本科生的中外合作大学,招录新生高考成绩基本位于各省市前1%;全市高校专任教师博士学位占51%,比例居全国前列。


在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愿景当中,到2025年,在深高校要达到20所左右,其中3至5所高校进入全国前50,一批学科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前列。记者从深圳市教育局了解到,深圳正计划筹建深圳师范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创意设计学院、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等。上述高校的一个显著特点都是结合深圳发展需求而筹划建设。


高等教育总体质量仍偏低


“近年,深圳一直通过与国内外名校合作办学,力图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取得了良好成绩,但目前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深圳市政协常委、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认为,深圳高等教育总体质量仍偏低。由于各种原因,在此轮“双一流”建设中,深圳市暂无高校入围;培养层次偏低,综合全市高校来看,研究生在校生占比较低,高层次的人才主要靠引进;高校对深圳自主创新的贡献不足,无法适应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虽然引进知名大学建分校和合作办法也能解决一定问题,但深圳缺乏高质量的本土高校,与城市科技产业体制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高层教育体系层次不够明确,对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城市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系统性、整合性有待加强。学科布局有待完善,深圳目前的大学生主要以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类大学为主,学科及类型结构不够全面;统筹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高校经费投入方式与管理机制尚有不足,办学质量保障与效益评估力度需要加强。


在土地方面,深圳未来十年高校建设规划初步选址占地935公顷,约75%属生态绿地,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在财政方面,高校经费主要以市财政拨款为主,且经费需求逐步增大,财政压力大;在政策方面,在高校管理和改革创新上,政策限制较大,导致办学自主权小。


陈十一说,城市高质量发展从根子上就要办好教育,办好深圳自己的大学,为城市发展培养好的人才,支撑深圳发展的技术需求,这样才能真正支持深圳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粤港澳湾区大学我认为是今后湾区发展很重要的一步,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的一步。”


要建设好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记者了解到,在深圳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将目光聚焦到高等教育发展上,特别是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这颗新“明珠”。据悉,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地理区块位置优越,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人才汇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认为要让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发挥更大效用,民建深圳市委会还建议将它打造成深圳乃至大湾区的“智慧核心”。


深圳市人大代表王小斌认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是深圳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最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深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平台。“该片区已有多所高等学府落户,也有多家企业的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文化、高等教育三者相融合的模式,对于建设国家级的科学实验中心,有很大的推动牵引作用。”


民建深圳市委会建议,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建设中,需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通过空间整合、资源整合、功能整合和形象整合来深入推动区域协作创新做一总体的统筹规划。应进一步优化创新空间格局,构建起在研究方向上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来支撑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开展交叉前沿性研究,促进原始创新研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为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造条件。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智核”,有优势有底气,但委员们也坦言,创新领军人才、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不足、空间资源约束趋紧、国际化资源网络不足、生产要素价格攀升等问题是深圳建设的掣肘之痛。各区之间所拥有的国家级战略平台尚没有形成对全市科技创新的支撑合力,“产学研用”在相关性上也尚未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形成设施集群效应。


大咖访谈

深圳高质量大学需要聚焦型投入


深圳如何进一步建设高质量大学,关系到核心引擎功能的发挥,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深圳市政协常委、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认为,深圳高校中应加强本土(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枢纽和带头作用。深圳市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则提出,教育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不仅仅是政府和高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应当共同担当的责任。


对于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陈十一认为,深圳高校中应加强本土(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枢纽和带头作用。“深圳需要构建‘底坚、腰实、顶尖’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最需在顶尖加大力度。而本土大学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精神的最佳体现,是‘城之重器’,是对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有长期影响力的,和只进行高等教育合作的主导性完全不同。”陈十一称。


深圳高校发展应在学科上整体规划,与产业深度结合,以几个未来学科作为核心提前布局。陈十一称,首先应以新学科建设为核心,引领深圳高等教育质变和跨越式发展,注重新工科建设,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南方科技大学已成立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将打破传统教学选课模式,培养新工科人才。他还认为,深圳应利用产业优势、区位优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枢纽。以产业为中心,推动高校产学研落地,促进各区与高校产学研融合。促进区域学科布局规划,不同区域重点打造不同学科。


“对照香港和新加坡的经费投入经验,集中较大资源聚焦重点学校,专心做好两到三所能代表城市实力的大学。”陈十一认为,深圳应该给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高校经费使用管理,提高执行效率。包括深圳应当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建立企业捐赠教育基金会更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形成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大学发展的明确方向。


徐扬生也给出了相同的观点,他也认为:“发展高等教育要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徐扬生还提出,教育的发展还要结合社会力量“我们应该让社会意识到,教育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不仅仅是政府和高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应当共同担当的责任。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成果,也将惠及到我们每一个人。所以我认为,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一个社会人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享受大湾区丰厚硕果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让大湾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资源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金羊网记者 沈婷婷)




以下是完整榜单: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南方+、金羊网、软科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